除了居住型態的變遷外,相對的也導致鄰里關係從原本的水平模式往垂直的方向發展。
新的社會關係形成過程、都市土地使用模式以及居住密度造成住居型態的轉變,這些因素都已直接的改變了我們的生活空間。現階段都市集合住宅的空間形式特質,圍塑出更多私密的空間,以及人為刻意塑造的私有化花園,而與鄰里之間唯一可以社交的場合也幾乎是只發生在裝潢很美的梯廳裡。
因應核心家庭式微、現代社會人口架構的轉變,如高齡者、未婚單身、頂客族以及少子化等多樣性的家庭結構。
市場上卻不見如此多樣化的產品,那麼到底是那一族群在支撐著房事產業?或者都不是?
現代主義之後,建築師成為一種競爭機制中的自由職業。知名度遂成為獲利的工具之一。
就我所看,現今市場上住宅商品操作的模式乃是結合強大的設計陣容、品牌式的行銷、形塑生活風格、大明星代言、3D模擬等手法以及樣品屋亦成為銷售溝通的一種工具,而感覺的塑造更甚空間的實際功能。
台灣房地產挑戰的恐怕是消費者的價值觀吧!而非全然單一的關注在設計或者居住品質。房地產市場運用價格差異區分入主之族群,台灣建商所提供的商品主力大都放在增值保值的土地價值上,以及所謂身分地位階級別的表徵;而所謂的身分象徵卻是透過市場交易後所得的。
過去,在建築師事務所工作最害怕的就是接到房地產的案子。因為事務所幾乎只是淪為建設公司的代工,只需處理繪圖、面積計算、請照等流程事務。然而對一個受過多年建築專業學程的人員,如何甘心受控、受困於此?
如今想想,若不是因為建築師過份專注在所謂的空間營造而忽略了市場的需求面,以至於現今整個建築市場的反倒是以情感面、人性需求為出發的銷售公司主導了整個房市市場的趨勢。
家,可以是外出打拼者的精神後盾。
家,可以是城鄉移民者情感所繫的地方。
家,可以是分享與分擔個人成長喜悅與挫折的所在。
家,亦可以是成功背後的表徵。
每一個人對家皆有一份渴望,對生活空間品質要求愈來愈高。
然而,夢想與真實的聯結在哪裡?如何才更能精準的將建築住宅商品的創造更貼近於市場的脈動,並實際回應到消費使用需求上,是身為一位空間創造從業人員持續關注與精進的課題。 |